如果说,体检是人生关于健康的一次考试,那么体检报告就是“成绩单”。想要提高成绩,要从“成绩单”着手查漏补缺。在我们的“成绩单”上,一般包含了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参考值和参考范围(也有叫参考区间)等,那么,体检报告中的“参考值”、“参考范围”是什么意思?如何判断检验结果是否异常?这就需要我们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些相关的医学检验小知识。
01
什么是参考值和参考范围?
参考值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是指从选定的参考人群得出的测定数值。参考范围是以95%作为可信区间、经统计学处理确定的数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值范围。也就是说,还有5%的人即使没病,他的测定值有可能落在参考值范围之外。而这里的“正常人”,不是指健康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
02
如何正确看待参考值?
——参考值有不确定因素
参考值在制定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人群选择、统计学处理、标本处理等,还有性别、年龄的差异。而我们的检验报告单上的参考值只是单纯的几个数字,并不能反映出这些差异。所以在分析检验结果时,可以适当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
——“正常”“异常”不绝对
所谓“正常”与“异常”一般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假设某参考值上限为10.0没有病,不能简单地认为测定值10.0没有患病,而10.1或10.2就患有疾病。另外,所有检验结果不可能100%的准确,误差总会存在,而且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数值偏差,存在一些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检验结果与参考值之间,可表现为“在范围之内”、“稍有偏离”、“明显偏离”、“严重偏离”四种模式。“稍有偏离”时,根据实际身体状况,结合上述各种不确定因素等分析,引起注意,跟踪随访,观察其发展趋势,必要时也可进行复查。“明显偏离”、“严重偏离”时,要立即找医师咨询,寻求医疗帮助。
——出现“异常”也别慌
在几十项测定结果中出现几项异常,实际上可能没有多大问题。体检报告单通常是自动化仪器打印,只要是超过参考范围的结果,就会用“↑”(或H)、“↓”(或L)来表示增高或降低。比如某参考值上限为15.0,而结果恰好是15.1,那么它就会出现“↑”来警示,但在实际情况中,这0.1的差值很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
检验结果出现异常也常常与体检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有关。比如检验前没有按医嘱要求严格执行了对饮食和运动的控制、没有停药等。以采血为例,如果采血前一天吃了一顿大鱼大肉的丰盛晚餐,或采血时并没有严格做到空腹状态,那么血脂等指标就很有可能异常升高。
此外,生理波动的影响也可导致结果异常,比如女性在妊娠期间会使甲胎蛋白升高,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段检测白细胞总数,上午和下午分别检测结果可能相差较大等。
——同一项目参考值可能不同
同一个项目的参考范围,因为不同实验室采用的方法、仪器、试剂等不同而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最好在同一家医疗机构进行每年的常规体检,这有利于前后结果的对比与解释。
03
个体参考值的意义
对我们大众人群来说,增强健康意识,每年做一次全面的体检,保存好历次健康体检结果,用个人以前检验结果得到的数值,作为个体参考值,对于健康体检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个体参考值只与自己的年龄、职业、健康状态等个体因素有关,与群体的参考值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利用个体参考值,可以帮助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估,有时可查出一些隐匿的慢性病,甚至于发现可能发生肿瘤的一些蛛丝马迹。
总之,知道的越多,恐惧的越少。当你了解了一些检验相关知识,能够科学且理性地对待检验报告结果,那么当你发现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就既不会置之不理,也不至于过度紧张和恐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