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其设立的目的是提高公众对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今年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提高认识,营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良好氛围,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水平。
认识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狭义的精神卫生是指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进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重归社会;广义的精神卫生是指促进健康人增进精神健康以及精神医学方面的咨询。
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中国大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而大众对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知识仍所知甚少,既往部分地区调查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后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很少,约八成病人缺乏治疗。
我国对精神卫生的重视从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开始,会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增强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旨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心理健康特指处于动态心理平衡的心理过程,涵盖了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
严格来说,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果将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将心理异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大部分人群都处于这一范围内。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那么,该如何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呢?心理学家郭念锋提出了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例如,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最常见的,就是幻觉和妄想。
2.精神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各种心理过程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如体验到开心就会笑,体验到悲伤就会哭。
而心理异常者则相反,其情感反应与外界刺激的性质及内心体验不相符合。如遇到悲哀事件,却非常高兴愉快;或碰到高兴事件,却痛苦悲伤。或者外表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内心却是悲伤难过的,而本人却并无察觉。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在人的成长中,最终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会相对稳定,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所以,人格相对稳定性也是作为区分心理是否正常的标准之一。
例如,一个人一直都很开朗热情,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并且我们在他的生活中找不到足以使他发生改变的原因。这种明显的人格改变,我们也可以判断他出现了心理异常。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区分一个人的心理表现是正常还是异常,当出现心理异常的情况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及时进行诊断干预。
促进心理健康的六个方法
对于因人际关系、工作压力、适应不良等问题引起的情绪困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保持规律作息。规律作息除了保证身体健康外,对心理和大脑健康也十分重要,建议早睡早起,每日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2.远离烟酒。研究发现,长期吸烟或饮酒会损害大脑正常调节情绪的生理机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存在持久的负面影响。
3.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拓宽生活的宽度,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帮助我们表达自我,拥有个人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4.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学着探索适合自己的良性减压方法,例如,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接触大自然,参与艺术活动、写作、冥想等。
5.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意识的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质量,可以有效促进自身身心健康。
6.学会求助。如果长期自我调节无明显改善,要学会及时寻求帮助,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我们应对心理困扰最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之一。
撰 稿: 李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