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疫情防控政策的动态调整,潜在的感染风险可能会让很多人担忧。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能做些什么?出现恐慌焦虑,又该如何自我调节?以下三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抚平焦虑。
1
认知疗法
去除灾难化思维,建立正确认知
认知疗法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其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情感和行为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而许多人的焦虑恐慌,就和灾难化思维密切相关。
灾难化思维会使个体放大消极思维和夸大事件威胁,造成与现实不相符的过度担忧。如果个体持续地夸大事件的威胁,并不断低估自身应对威胁的能力和可以调动的资源,就容易陷入持续的焦虑状态中。
面对新冠疫情的蔓延,许多人最大的担心就是被感染。其实目前国内外许多医学专家已经达成科学共识,对于大多数感染者来说,通过科学用药都能得到有效治愈。有些人甚至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就度过了这个阶段,而有些人即便症状相对重一点,但以国内现有医疗条件和水平,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诊治。
所以,去除灾难化的思维,建立正确的认知,相信政府,相信科学,是我们解除焦虑的第一法则。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味沉浸在自己想象的恐惧中,而无法面对真实的世界。
2
森田疗法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于1920 年首创,“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即指导求助者接受症状而不企图排斥它,带着症状去生活。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八个字同样适用。在现阶段,“顺其自然”就是接受疫情防控体系和政策的变化,认清我们无法完全掌控事态发展的客观现实。我们不要为了未知的状态焦虑,要接受自己存在的担心和焦虑,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同时仍然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在“顺其自然”之后,更重要的是“为所当为”。即我们接受自己存在被感染的可能,但与此同时仍然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聚集,正常佩戴口罩,做好消毒通风,饮食营养均衡,适度运动锻炼,坚持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同时家中备好官方推荐的相关药物,出现症状时科学用药,及时就医。或许害怕和恐惧无可避免,但我们仍能做到好好照顾自己,认真工作和生活。
3
现实主义疗法
强调责任,重视行为
现实主义疗法是由心理学家格拉瑟于1965年提出,并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完善起来。该疗法的精髓在于“要求个体接受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和快乐”。而在疫情防控中,我们既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更是自己情绪和行为的“第一关卡”。
在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背后,往往隐含着我们内在的需求。当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糟糕、难受。许多人之所以感到恐慌,就是因为疫情管控的调整让我们内在的安全需求受到了冲击。格拉瑟认为,我们的情绪也是自己的选择,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能够满足某种需求。比如我们想通过“愤怒”来控制别人,或通过“沮丧”来为自己不愿意做更有效的事情找借口。而当人们开始告诉自己说:“我正在选择表现沮丧”时,他们便倾向于不再表现沮丧。
事实上,无论我们身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的未来都会充满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现实世界中认清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努力去满足自我的需求。
马克·吐温曾言:“永远要像你不需要金钱那样去工作,永远要像你不曾被伤害过那样去爱,永远要像没有人在注视你那样去跳舞,永远要像在天堂那样去生活。”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没有疫情那样去工作、去跳舞、去爱、去生活。
撰 稿:李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