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为生命守航,白衣天使在细节中传递护理温情!
用护理治愈患者的身心,
用陪伴提升生命的温度,
用爱心弥合病痛的裂痕。
走廊里、病房里,
是她们忙碌且坚毅的身影
在平凡和琐碎的护理工作中,
传递着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竖起这个寒冬最坚固的防线。
顾海燕、倪潇潇、谢桂飞、孙文超、
邵金燕、柯青、曹蕊、陈晓芬
她们是美丽的“白衣天使”
她们是来自杭州市五云山医院的护士
近期,随着病人门诊量、收治量急剧增加,她们主动请缨,前往杭州市市一医院城北院区支援病房护理工作,8名护士分布在4个病区,负责44张病床的护理工作。
半天走了2万多步
微信步数里是她战斗的样子
来就开始了连轴转,挂盐水、做雾化、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俯卧位翻身……在各个病房间穿梭。“我们跑得快一点、勤一点,病人的情况就掌握得更清楚些,他们也更安心一些。”
半天工作下来,她的手机显示步数达到了23782步,短短的病房走廊变身为生命的跑道,微信步数里就是她战斗的样子。
24小时不停歇
她们每个人都全力奔跑
谢桂飞每天坐在杭城早上第一班的地铁上,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到离家近40公里的医院……
柯青体会过一天不喝水、不上厕所的感受,因为一开始工作就停不下来……
陈晓芬巡视过凌晨的病房,即使安静也不能掉以轻心……
上前夜班的倪潇潇4点就吃了晚饭,前夜班的交接班往往忙到凌晨2、3点,下了后夜班的邵金燕11点才能回到家……
24小时的轮班值守,接力赛跑,不间断地为生命守航、硬核守护,用一次次认真细致的工作传递着护理的温情。
“临时班子”不“临时”
主动学习 快速融入新团队
“虽然我们是从各个医院抽调的护理团队,但是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协作分工、相互扶持,因为有的仪器操作使用和单位的不太一样,大家就多学多问多摸索,不懂就请教高年资护士。大家都铆足一股干劲儿和拼劲儿,把新技术学会用好,即使忙碌,也要坚持优质护理服务不放松,展现出我们“五云护理人”的精气神。”
孙文超表示,新病区收病人前,她们会先到已经开设的病区去“取经”,“我们还有一个工作小群,把护理中遇到的重难点和学到的东西,及时在群里分享。”因此2天时间44张病床全部收满,各项护理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
做个“细节控”
关键时刻有作为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护理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进行。护士们不仅要做好细碎而繁琐的护理工作,还要具备快速发现病情变化的能力。
“一床的刘爷爷的沉默性低氧血症就是我们病区的护士发现的,爷爷各项血液指征都是好的,但是我们给他测氧饱的时候发现只有87%,就联系医生第一时间进行了处理,现在已经转危为安。”倪潇潇自豪地说。
曹蕊和柯青则都是“细节控”,每天都是早到晚走,输液标签、医嘱变更单、检查单都要一一核对准确无误,摆放整齐后,才能放心交班。
每当看到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时,无论自己多么疲惫,心中总是暖意融融,喜悦油然而生。
多说一些话
让护理更有“温情”
尽管护理工作忙碌而繁琐,但每一次的查房和治疗都是护患互动的最好时机,温暖护理名片,彰显在每一项细节服务中。
“奶奶,您昨晚睡得好吗?”“大伯,您要是不舒服随时呼叫我!”“阿姨,我用胶带把这个面罩再固定一下”“这个是俯卧位通气,叔叔趴着的时候,可以改善血氧饱和度的,爬累了可以把脸换一个朝向……”
邵金燕一遍又一遍叮嘱着注意事项,进行着健康宣教,“虽然我戴着口罩,但可以通过眼神、肢体和语言,让患者感受到我的关心,让他们明白我们会一直坚守和陪伴在他们身旁。”
春节将至,情暖一线。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芬代表院领导班子,向夜以继日、坚韧担当的一线护理人员致以节日问候,并叮嘱她们在做好患者救治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