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反反复复,让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困境,有一些人出现压抑被动、放弃努力甚至是自暴自弃......把所有糟糕的事情都归结于疫情,并且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有人说,这是“疫情心态”,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更可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习|得|性|无|助|
心理名词小科普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将狗放在通电的金属笼里,通电后微弱的电流会使笼子里的狗产生不适,但无论它们如何挣扎、跳跃都无法避免被电击。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狗放弃了挣扎,只趴在笼子里呜咽、一动不动地忍受,直到电流结束。
塞利格曼后来又把这些狗放到另一个笼子里,这次它们可以在笼中跳过一个低矮的隔板去到无电流区。但这些已经在前一个笼子里放弃挣扎的狗,在新的环境里面保持原状,消极忍受电击。相比之下,没有经历先前实验的狗被放进隔板笼子时,很快学会了跳跃隔板避免电击。
塞利格曼发现被电击的狗从之前的环境里习得了一种“无助感”,即便它们被放到一个新的环境后,也依然影响着它们的行为和选择。这一现象便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并且在人类情境中也同样存在。例如,许多经历过挫折的人也会产生无助、无力的体验,即使他们有了改变的机会,但在行为上却更倾向选择退缩。他们会把之前失败的经验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
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习得性无助的人群,通常会表现出一种不可控的消极心理定势。对于工作、任务等事情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降到最低,倾向于被动做出行动,对许多事情也丧失兴趣。初期在情绪上往往会表现为焦虑、烦躁,而随着时间发展,可能会渐渐转变为淡漠、悲观甚至是抑郁的情况。
习得性无助也是临床抑郁症最常被引用的解释之一:如果我们在生活的多个领域——家庭、学校、工作、个人健康、财务状况、乃至感情生活中——都无法控制结果,那么我们就会停止尝试。随着习得性无助行为的不断加重,也可能会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如对生活逐渐失去希望,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丧失斗志等。
此外,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也会影响到躯体状况,如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恶心呕吐等症状,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心理与生理健康。
如何打破习得性无助?
尽管“习得性无助”会让我们陷入悲观抑郁的心境之中,但幸运的是,塞利格曼教授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既然无助是习得的,那么乐观也是可以习得的。而要打破习得性无助,可以从打造自己的“习得性乐观”开始。
(1)面对困境,告诉自己这是“短暂性逆境”,而非“永久性灾难”。正确看待自己当前所遭遇的不顺,在情绪陷入恐慌、感觉无能为力时,可以对自己说:“这不是常态的,过一段就会有改变,我们看看再说。”
(2)撰写思维日记,反驳负性想法。在遇到刺激事件出现负性情绪时,第一时间记录自己脑海里的念头,并进行辩驳,选择更合理的想法和反应。如在酒店遇到态度不好的服务员,你的想法是“她是在专门给我脸色看”还是“她可能只是太累了”,结果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
(3)更关注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意外,我们难免会出现力不能及的情况。此时,比起内疚、自责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或许我们可以更加关注,在这个当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4)关注当下,感受生活瞬间。接受自己对过去和未来无能为力的状态,同时练习感受当下生活的美好。如早晨起来,对自己轻轻地微笑;办公开会或休息时有意识地调整姿势;头脑里塞满信息时,站起来走走,注意力放在脚底;洗澡、吃饭时,感受触觉和味觉的变化等。
生活中,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与自我和解,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或许是我们面对这个不断变化、充满挑战的世界最有力的武器。相信疫情终将过去,我们的生活也依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