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明明交稿期限就在眼前,但是花了很长时间却没有写出来。烦躁、焦虑和自责等负面情绪不断袭来,你想要快速让头脑冷静、安下心来,细细斟酌每一个文字。但是这个过程,似乎比我们日常工作还要累。这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工作中,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外,往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劳动付出: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
“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这是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在《组织中的情绪》一书中提到关于情绪劳动的描述。
一、什么是情绪劳动?
首先,情绪是可分为两个维度的:
第一维度是情绪感受,即你的真实心情是什么样的?
第二维度是情绪表达,即你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而情绪劳动则是指为迎合组织目标,在工作时展现出某种特定情绪的劳动形式。比如:设计人员在不懂专业的客户面前,依然需要表现出耐心听从;酒店或餐厅服务员在无理取闹的客户面前,依然需要表现出微笑;学校教师在调皮捣蛋的学生面前,依然要表现出循循善诱等等。
当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的差距越大,你付出情绪劳动的工作量也就越大。
“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递进的情绪请省略,你又不是个演员……”某首歌歌词可以大体诠释职场中如何情绪工作。
二、情绪劳动并非一个贬义词,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如果你从事流程简单、工作流程规则化或相对缺乏挑战的工作,较高的情绪劳动要求会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激励的作用,从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工作特征,而表演出某种情绪表现也能够使个体在心理上远离潜在的压力源。比如银行内负责办理储蓄业务的员工、空乘人员、前台服务员等等。
如果你从事对智力脑力、创新设计要求比较高的工作,高情绪劳动要求对员工很大可能是一种负面的工作属性。因为个人的身心能量有限,情绪劳动持续时间越长,则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而且表现行为也容易情绪麻木和疲倦。
在工作场所中我们除了需要做一名合格的“演员”之外,尝试去接纳自己的情绪并记录下来,专注做某件事情,选择听音乐、喝咖啡、阅读、运动等等一切可以让你暂时专注的并热爱的事情,就是一个缓解甚至可以消灭负面情绪的的好办法。
职场中的情绪工作,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会正确的方式战胜它,遇见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