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万物苏,你的身体从冬眠中苏醒了吗?这几个养生小贴士要收藏~
中医养生|2022-03-05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被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天气回暖,春雷始鸣,雨水渐多,乍寒乍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生生之道,万物苏,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节,在万物生发的同时,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再加上春季以风为主气,风挟毒邪侵袭肺卫、肌表、关节,而见各种鼻咽不适、咳嗽、喘憋等肺系疾病,皮肤瘙痒、干燥、荨麻疹等皮肤科疾病,以及关节冷痛、活动受限等骨科疾病均有多发;还有流感、流脑、水痘等传染性疾病也很常见。春季在脏为肝,所以各种情志类疾病、肝系疾病也为高发。同时也要注意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常健康防护。 


惊蛰时的温度并不稳定,在阳光能够照射的地方可能会觉得很暖和,但是到了背阴处,仍能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在有风的日子,寒冷的感觉会更加明显。所以,此时穿衣就要注意跟随气温的变化增减,同时注意挡风防。尤其要注意踝部、膝部、脐部、颈部的保暖。因为这几个部位的肌肉、脂肪组织较为薄弱,对关节及内脏的保护能力不足,更容易感受风寒,造成局部的疼痛甚至是全身症状。

饮食甘润以养肝
惊蛰之后肝阳生发,阴血相对不足,饮食调养就要注意帮助人体顺应阳气升发,使自己的精气神像草木一样调达而生机盎然,也要注意避免肝阳生发太过而出现焦虑、易怒、眩晕、目赤肿痛、血压增高等情况。所以,饮食就应“少酸增甘”“以养肝气”。食酸过多可使肝阳独亢,会影响到脾的功能,从而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酸甘化阴”“甘能缓急”,适量多吃甜食,对脾胃具有很好的调养效果,可以化生阴血,缓和易怒的情绪,从而防止肝阳独亢。 


同时气候干燥明显,降水还未增多,要多吃一些水分含量高的食物,以“滋水涵木”,促进身体的舒展。补水是春天养生的关键,银耳、百合、荸荠、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食物都可以搭配起来煮成汤羹口服。 


充足睡眠适度运动
春季天气多变,忽冷忽热,若肝气不畅,人的情绪波动也会很大,影响睡眠。夜晚无法保证良好的睡眠,白天多会倦怠困乏,影响工作与生活。睡前半小时,可以用温热水洗浴。适当增加运动,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运动也不可强求,运动量不宜过大,广播体操、八段锦等活动的强度足矣,以避免汗出又感受风寒致病。活动时也要考虑当天的气温条件,体质差的人不可勉强,不建议在寒冷时外出活动,在家伸伸懒腰、舒展身体也是可行的。在阳光充足、气温条件好的午后,可适当外出散步,避免久坐。周末或节假日,在遵守当地防疫政策的情况下,可外出踏青、放风筝等,注意适当防寒。另外,每天可按摩足三里穴、风池穴、迎香穴等也有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