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间浙江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前移
慢病管理|2020-04-17

16年间浙江省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呈前移趋势,30-49岁年龄组发病增速和增量明显,女性比男性趋势更为明显。

4月15日-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癌症防治 共同行动”。昨天上午,浙江省第26届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举行。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于恩彦教授说,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癌谱特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过去的以肝癌、胃癌、食管癌等为主,变化为兼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癌谱特征。其中,以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为主的发达国家癌谱已明显显现。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排在男性癌症的第5位,甲状腺癌则排在女性癌症第1位。

于恩彦教授表示,肿瘤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疾病,肿瘤诊疗涉及影像、病理、手术、放化疗等多个阶段,必须专病专治,才可以较好地实现肿瘤的精准化、规范化诊疗。专病专治的模式,不仅可以让肿瘤患者得到更专业、更精细化的就医体验,还能最大化地让患者受益。

见习记者 张慧丽 首席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王屹峰 李辉章 杜灵彬

16年间浙江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前移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防治科分析了浙江省2000—2015年的肿瘤登记数据发现,16年间浙江省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呈前移趋势,30-49岁年龄组发病增速和增量明显,女性比男性趋势更为明显。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浙江省14个国家级肿瘤登记地区,在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间确诊上报的全部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共计41.26万例。

防治科杜灵彬主任介绍,年龄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以往评价发病年龄变化多采用平均年龄或中位年龄,反映的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其他因素共同导致发病年龄变化的结果,不能反映真实的发病年龄变化。

“采用标准人口对年龄相关指标进行标化,揭示人口老龄化背后的肿瘤发病年龄变化特征,以期为肿瘤防控策略提供新的依据。”杜灵彬说。

平均发病年龄由59.7岁下降至57.6岁

女性发病年龄提前趋势更明显

研究结果显示,标化平均发病年龄由2000年的59.7岁,下降至2015年的57.6岁,平均每年下降0.09岁。其中女性标化平均发病年龄由2000年的56.5岁,下降至2015年的54.0岁,平均每年下降0.12岁;男性标化平均发病年龄呈平稳趋势。

从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构成比比较,与 2000年相比,2015年标化发病峰值年龄由65-69岁前移至60-64岁,同时25-49岁标化发病构成比明显增加,60-74 岁明显减少。进一步分性别分析,女性标化发病峰值年龄由 60-64 岁前移至 50-54 岁,25-55岁标化发病构成明显增加。

久坐、熬夜、肥胖、低体力活动

都是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因素

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前移存在多种潜在的原因。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增加了年轻人群 PM2.5、重金属和化学致癌物等危险因素的暴露风险和累计暴露量,加快了癌细胞突变的进程。潜在的或未知的新型肿瘤危险因素的出现和暴露量的积累也助推了恶性肿瘤发病年轻化。

其次是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吸烟率、饮酒率居高不下,吸烟年龄年轻化,二手烟的危害人群波及女性和青少年。饮食结构的变化、久坐、熬夜和低体力活动等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加重了中青年职场人群的肥胖和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

体检的普及和早诊早治理念的强化

间接降低了恶性肿瘤的诊断年龄

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居民体检与就诊意识的改善,医疗设备、诊断技术和诊断能力的革新将潜在的癌症患者提前诊断,直接导致了发病年龄的前移。

与此同时,体检的普及和就诊意识的改善,增加了居民参与恶性肿瘤医疗诊断的机会,间接降低了恶性肿瘤的诊断年龄。

肺癌平均发病年龄下降

而肝癌平均发病年龄则明显上升

调整人口结构后我国癌症总体平均发病年龄前移,但是肺癌平均发病年龄下降,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无明显变化,而肝癌平均发病年龄则明显上升。癌谱的变化与人群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变化存在直接关联。

肺癌的发病年龄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胸部CT的广泛推广使用,将潜在的肺癌病例提前发现所致;乙肝疫苗接种推广,显著降低了年轻人群肝癌的发病率,因此目前的肝癌患者主要来源是存量未接种疫苗的中老年人群。

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