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只给你4分钟! 浙江某地3年报告猝死477例,救活仅1例
慢病管理|2019-09-20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最致命的打击是什么?

无外乎是亲人毫无征兆、出乎意外的死别。

前一分钟人还好好的,

后一分钟突然一头栽倒再也没能醒来;

或者是晚上睡下时还好好的,

第二天早上一看,身边人已离我们而去……

首席记者 俞茜茜

猝死的悲痛,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上周,一名37岁的网约车司机在杭州古墩路上行车途中晕了过去,呼吸心跳骤停,车上乘客跳车逃生,幸亏当时就发生在医院门口,医生护士第一时间跑了出去,抢救了三天四夜司机才醒了过来。昨天上午,网约车司机在医院里装上了 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他再次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引发猝死。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猝死。医学上来说,猝死分两种,其中心源性猝死占了75%。

在心源性猝死中,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引起的猝死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还有比如心脏瓣膜病,特别是一些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病人,严重的也会引起晕厥甚至猝死。

猝死人群中,另外25%为非心源性猝死,主要有脑源性猝死(脑动脉瘤、脑出血等)、哮喘、夜间睡眠呼吸暂停、肺栓塞等。其中,肺栓塞在猝死性疾病中的发病率很高。在送到医院急救的猝死病人中,大概有1/3是因为肺栓塞导致呼吸心跳骤停。

在这些猝死人群中,有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则是十几岁二十几岁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少年。他们的少数人,经过及时抢救,幸运地救了回来。但更多的,则是永远没能回来。

令人痛心惋惜之余,人们也感到很费解:年纪轻轻的,或者平时身体看上去很健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发生猝死?

实际上,猝死的发生有的是先天的因素,更多的是后天的原因。比如,有些人带有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的基因,带有这种基因的人容易突发恶性心律失常,从而诱发心跳骤停甚至猝死。

还有一些年轻人,是因为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肥胖、抽烟、酗酒、熬夜,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会增加心梗、猝死发生的几率。有数据统计,85%的猝死发生在家中,其中约50%被家庭成员目击。研究表明,猝死急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6分钟。如果在猝死发生的第一时间,身边的人能及时开展正确的心肺复苏等急救,将大大提高急救成功率。

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并不会识别猝死的症状,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或者不懂如何急救,打了120后,就只能手足无措地在一旁焦急地等待救护车的到来,许多患者因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生命。

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对我省各地区的院前急救曾做过统计,浙江某地区3年内共登记上报院外猝死人数477例,最终生存的仅1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市民对猝死这个疾病、对院前急救认知的极度缺乏,耽误了猝死发生后的黄金抢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