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云山疗养院三五疗区收到一面特别的锦旗,75岁的蒋阿姨热泪盈眶的握住主管医师钱玥的手,连声道谢:“多亏您全面评估,仔细检查才及时发现了我的静脉血栓,逃过了一劫,现不用动手术就可以处理了,连大医院的医生都直说幸运,真是太感谢了!”
原来,此前蒋阿姨肺结节术后3天入院康复疗养,经过主管医生的全面评估,考虑到她高龄并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术后活动量少的情况,认为有深静脉血栓风险,建议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阿姨一开始并不理解:“我在住院手术的时候各种检查都做了,没必要再检查了”,但经过再三与阿姨和家属说明风险后,阿姨才勉强答应检查,结果超声提示:双侧腘静脉血栓,立即联系相关医院就诊处理。由于发现及时,阿姨只需要用药治疗即可痊愈,避免了再次手术的风险和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那么,这个隐藏如此之深又危害极大的深静脉血栓究竟是什么呢?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的人都属于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深静脉血栓如何预防?
适当的体位。经常采取直立体位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措施。对于可以自主坐和站的患者,要鼓励患者每天有多次采取坐和站立的体位。如果患者因为病情的因素不能独立坐和站,例如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患者,也可以采取摇高床头,靠坐在床上的方式。
适当饮水和补充液体。由于患者的血容量降低,给与患者足够的水分摄入是必要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在补充体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尿量,而且要考虑非显性水分丢失,其原因是呼气的水汽排出和皮肤出汗。
适当肢体活动。适当肢体活动可以通过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在患者损伤部位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在非损伤部位进行活动。
早期下地活动。早期进入步行状态,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使用降低血液粘滞度的药物。阿司匹林是最常见的药物。其他抗凝剂也是可以考虑的药物,特别是有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