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大雪”节气过完,昨天杭州各地陆续迎来今冬首场降雪。据杭州气象部门预报: 12月8日~11日:杭州的平原地区最低气温0~2℃,最高气温3~7℃;山区最低气温零下5℃~零下3℃,最高气温1℃~3℃。雨雪低温天气对交通设施、农业、园林等有明显影响,同时对人体尤其是对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视。记者 章贝佳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杭州主城区急救车
48小时出动510车次
从周四开始,杭州主城区的急救车出诊数量开始增加。
据杭州市急救中心统计,12月6日15时至8日15时,主城区共出动急救车辆510车次,相比去年同期和上月平均均有15%的增幅。
这48小时内,主要增加的急救病例有:9例脑中风患者,16例突发心脏病患者,52例摔倒患者,以及14例呼吸问题患者。
“这四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中低温天气导致的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重症患者最为突出;根据往年经验,随着气温的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生率还会持续上升,12月、次年1月是每年的高峰期。”杭州市急救中心通讯调度科徐娅萍科长介绍。
另据往年经验,降雪后的路面出现冰冻,也会导致摔伤骨折患者急剧增多。为应对最近出现的恶劣天气,市急救中心已增派车辆人员紧急待命。
据临床数据,进入12月以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平均每天接诊的突发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大约有四五十个,其中50%是脑中风患者,相比11月增加了近一半,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出现中风症状后7小时才去医院
78岁奶奶不解:
不是说脑梗一定会大舌头吗?
78岁的王奶奶,昨天早上9点买菜时突发脑中风。
快买完菜时,她就发现自己左手使不上劲了,拎的菜拿不住,莫名其妙掉到地上,她以为自己手麻了,就换右手拎着,但过了一会儿,左腿也没力气了。
“我就是侧着身子,一路靠右腿支撑回的家。”但回家后,王奶奶也没往中风去想,“我听说脑中风都会大舌头的,可我讲话、吞咽完全没有问题啊。”
王奶奶有6年的高血压史和4年的糖尿病史,她说自己也有担忧,是了解过中风的常见症状的。
因为根本没往那儿想,她没告诉家人,只是在家里多活动活动手腿,想看看会不会好转。
直到15:00,左侧肢体的无力感越发严重了,王奶奶才意识到严重性,赶紧找来家人陪自己去医院。
15:50到医院,初步诊断为脑中风,直接进了抢救室。
出现面部歪斜、手臂举不平、口齿不清
建议尽快就诊
“大脑是管全身的,脑中风的部位不同,症状也会有不同,并不一定都会有口齿不清和吞咽困难。”
浙医二院神经内科昨天的当值医生乔松推荐,判断脑卒中可以用国际上通用的“FAST”原则——
1.F—Face:观察面部两侧是否对称、微笑时口角有无歪斜(自行判断时照镜子);
2.A—Arm:双臂平举,观察双臂是否能平举在同一高度,观察是否出现无力、垂落的情况;
3.S—Speech:试着说一句完整话、背一段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观察能否按逻辑正确表达、有无口齿不清;
4.T—Time & Telephone:若出现上述情况之一(要注意了!是之一,不是全部!),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到医院就诊。
从出现脑中风症状开始
最佳治疗时间是4.5小时内
“王奶奶目前只能保守治疗,即服药降血脂和预防血栓形成,防止再次中风,之后还要做偏瘫康复,能不能恢复行走能力就要看康复情况了。”
乔医生说,王奶奶从一开始出现症状后耽搁了7个小时才就医,错过了脑中风的黄金治疗时间“四个半小时”。
“因为4.5小时内的脑中风患者,可以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就是用纤溶酶原激活剂一类的溶栓药物使得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使被阻塞的血管再通,血管供应恢复,部分脑神经细胞就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一旦神经细胞因为血管堵塞缺血缺氧而发生损伤,这个结果是不可逆的。”
乔医生介绍,脑中风发生后超过6小时还不救治,部分脑细胞就可能由缺血过度而坏死;超过12小时,绝大部分脑细胞都将彻底坏死。
对于突发脑中风患者来说,尽早发现、尽早送医、尽早治疗是关键。
早上5点-9点
是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峰期
早晚外出要保暖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等,老年人群必定是危险人群,但一般突发脑中风的都是平时没有规范用药的患者,王奶奶也是这种情况。”
因为一直没什么明显症状,王奶奶没按量服药,也没有规范监测血压。
“寒冷天里脑中风初发和复发率都会显著提高,‘三高’人群尤其要小心。”
为什么天冷容易中风,乔医生打了个比方——
如果把血管比作一根水管,患有“三高”的人,这根“水管”就已经是生锈了,比常人容易堵塞;冬天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就会自然升高。
“尤其是在户外和早上,早上5-9点是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峰期。”
晚上睡觉时,血压会自然下降,起床后升高并达到峰值,这也是多数医生建议早上吃降压药的原因。
来源:都市快报